炉甘石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耀客传媒副总裁孙昊重建影视与金融的行 [复制链接]

1#

影视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可谓「相爱相杀」。

一方面,资本的投入程度本身便是行业活跃度与未来发展潜力的晴雨表。优质内容的制作、发行乃至后续的IP开发,都越来越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另一方面,在「煤老板时代」过去后,如今的资本与影视之间虽然产生了更多的火花碰撞,但由于双方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同样也带来了一些被观众诟病的「乱象」。流量至上、剧情拖沓、五毛特效等等都是双方缺乏有效沟通下产生的恶果。

耀客传媒副总裁孙昊

在「后疫情时代」,影视行业该如何与金融行业寻求共赢,从而助力自身的转型与发展?带着这个问题,1号来到了第28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影视金融发展论坛」,并采访了耀客传媒副总裁孙昊。此次「影视金融发展论坛」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众观科技承办,首制协产业发展促进委员会、凡影咨询联合协办。

1号希望通过从这次论坛开启的行业对话里,一窥「影视+金融」的未来走向。

价值与体系的连接

对影视行业而已,资本无疑处在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当下文化产业中较为成熟的分支领域,影视与金融之间的结合过程无疑是经历了无数磨合,才有了如今相对稳定的运作模式。

在孙昊看来,当前国内影视行业已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影视+金融」运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第二种,是与类似保理、理财公司等非银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保底+分成式的融资合作;

第三种,则是财务金融,即针对特定的项目进行财务投资。

这三种模式各自都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具有无法忽视的弊端和痛点。

「银行融资成本较低,资金额度相对较大,但是对合作方的要求比较高,在合作前期的评估工作周密又严谨,时间花费得也就比较长。银行等金融机构还会提出较为严苛的质押、担保等增信措施,因此对规模较小的影视公司而言还是不具备普遍适用性。如果选择和非银行机构进行合作,虽然对于影视公司背景的审核力度没有银行机构那么严格,但相应的融资成本便会随之大幅提升」。

对于国内影视行业来说,中小企业占据着不小的份额。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拥有着类似的境遇:原始资金积累不多,抗经营风险能力弱,人力成本投入较高,盈利模式不明确,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数据采集困难,行业环境信息不透明以及投入产出不对称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等问题。

因此,当银行机构实施难度较大的信用水平和风险评估,从而加大信贷合作准入门槛时,银行资本之于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便如同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旦中小企业缺乏制度化的融资渠道,便往往会陷入生存与发展困境。

而第三种财务金融得以实现的条件,又大多凭借着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作为双方信任得以建立和维持的依凭。只是,单纯依靠非正式社会关系,不但难以对项目的盈利及风险作出科学有效地评估,同时也很难形成一种具备足够法律效力的约束,导致一旦内容创作者与资本方出现意见的分歧,便会演化为剪不断理还乱的经济纠纷。

资本找不到合适的人,人同时也找不到合适的资本。这便是大量影视行业的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核心便是双方缺乏对于「确定性」的平衡与协调。

资本更加看重利润,追求最大的利益回报,并有效控制项目的财务及经营风险。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希望与运营成熟的影视公司合作。资方更希望按照市场的逻辑,以最被认可的某种运营模式以及内容趋势作为创作的导向。

而从内容的角度看,内容创作者对内容品质有着更执着的追求动力。无论是项目的前期还是后期,它都需要内容创作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去保障品质的实现。同时,「对文艺作品而言,有时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才是创作者进行创新和探索的内在动能」。

在产生这种认知分歧的同时,影视与金融之间又恰好缺乏沟通的中介和平台。「对影视行业而言,人是关键因素。如何在人的价值和金融体系之间建立起某种连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正如孙昊所说,发展影视金融的前提和关键是认识影视产业特征与风险特征,同时了解金融业的相关特征。只有逐步培养和建立起共同语言,才能让二者相互靠近。

此次「影视金融发展论坛」的主题叫做「沟通、保障」,即沟通无障、保障有章,其实面对的正是「影视+金融」的最大痛点。论坛期望通过对话探讨影视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为影视行业投资人和从业者搭建一个对话的平台,为投资人搭建影视项目风险抵御的保障,为从业者建立财税法金的保障体系,研讨共赢新模式。

这个初衷能否实现,依然任重而道远,但至少根据1号的观察,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成为有价值的「人」

从不确定性中捕捉到确定性,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人」这个要素。

对金融行业而言,除了可以通过在各种阶段介入项目并在关键节点进行标准化风控之外,最应该做的依然是对于人,即创作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