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太医院的医生可以说责任重大而且危险系数比较高,毕竟关系皇室尤其是皇帝的健康问题,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惹祸上身,但是明朝却有一个神奇的太医,连续两次用错药,医死了两个皇帝,而且最后还能大事化小,得以善终。
这个神奇的太医,就是明朝治死宪宗跟孝宗两个皇帝的太医刘文泰,江西上饶人,出生年月不详,这个刘文泰能当上太医,不是因为他的医术高超,而是因为当时一个特殊的政策。
明宪宗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强的皇帝,从骨子里就想着君主专制,但是自从他老爸英宗皇帝土木堡一战之后,文臣势力强势崛起,内阁的文臣们权力很大,极大地制约了皇帝的权力,这对于明宪宗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为了从文官手中把权力夺回来,宪宗想尽了方法。
首先,宪宗设立了西厂,由自己宠信的太监掌管,加强了情报工作,然后让西厂的手下去民间寻找一些木匠,算命先生,医生,工匠等等三教九流中,觉得比较优秀的人才,对那些人进行考察,然后推荐给皇帝,皇帝不通过朝廷考试,直接让他们做官,这样这些人就成了皇帝自己的班底,用来跟文官集团对抗,这个在当时被称为“传奉官制度”。
明宪宗但是说是考察,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就是看那些西厂人员的心情了,谁跟自己玩得好,谁孝敬得多,谁就能被推荐给皇帝当官,这样一来,许多八面玲珑,善于投机打把的人趁机贿赂西厂人员,当上了大官,刘文泰就是其中一员,最开始是被安排在通政司衙门,任职右通政。
通政司衙门其实是一个闲职,主要是处理民间的投诉信件,根据当时的制度,民间一些有名望的乡绅族老,退休官员如果要投诉官员,就可以给通政司写信,然后通政司转交给朝廷各个部门。刘文泰做了几个月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医院医院使。
太医院按理来说是一个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部门,刘文泰的医术到底如何,史书没有记载得很详细,但两次开错药方,可以肯定他的医术并不高,也就读过几本医书而已,大概相当于街头卖假药的郎中水平,医院医院使,有两个是真正的名医,其余几个水平参差不齐,刘文泰就是纯粹打酱油混日子的,结果上班没多久,刘文泰就第一次开错药方,活活把宪宗皇帝治死了,当时宪宗年仅40岁,正是一个男人身体最强壮的时期,结果从生病到去世都不到10天,史书记载“投剂乖方,致殒宪宗”。
这下不得了了,大臣们纷纷要求严惩刘文泰,不说株连九族,至少也要判个斩立决吧,但是继位的孝宗皇帝还是比较仁慈的,认为主要责任不在刘文泰,于是就把刘文泰在内的一批混日子的太医医院判,五年之后,刘文泰通过一番运作,医院使。
太医当时朝中有一个很正直的大臣王恕,名气很大,但是跟首辅邱濬不和,邱濬心胸也不怎么宽广,想整王恕一把,后来听说王恕给人写传,里面有些话有讽刺宪宗皇帝的意思,邱濬不想自己出面,就故意告诉巴结自己的刘文泰,暗示刘文泰去举报王恕。
刘文泰八面玲珑,最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人心,自然知道首辅的意思,于是向孝宗皇帝弹劾王恕,说王恕诽谤先皇,史书记载“沽直谤君,上闻,罪且不小”。
孝宗接到弹劾奏章后,出于对老臣的尊重,将奏折拿给王恕看,王恕气得要命:这刘文泰就是个小人,这样的搬弄是非,绝对是个擅长阴谋诡计的人。然后孝宗为了安抚王恕,将刘文泰拿下审问,结果一审之下,刘文泰就说是首辅告诉他这个消息的。
这下轮到孝宗皇帝不好处理了,两边都是重臣,只好和稀泥处理,各打50大板,罢免邱濬首辅职位,让王恕毁掉自己写的传记,刘文医院判,这医院使一年而已。
判决出来后,王恕背上了“卖直沽名”的罪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被人骂成装X,感觉受到了奇耻大辱,一连上书20多次,请求退休,孝宗无奈,只好同意。邱濬也不好过,背上了“陷害忠良”的骂名,门口更是被王恕的粉丝写了一首诗嘲讽:“秦桧当年陷岳飞,宋家宗社竟衰微。如今丘濬排王恕,明主须当早见几。”邱濬被骂成了秦桧,郁闷不已,一年后去世。可以说这场官司,三个人都输了。
邱濬去世后,刘文泰前去吊唁,邱濬老婆气得要命,指着刘文泰骂道:就是你害得邱濬跟王恕两个人背上骂名的,你还有脸来吊唁?一时间刘文泰两头不是人,名声差到了极点。当时邱濬跟王恕都分别有不少拥护者,有人就跟孝宗说,刘文泰一下子害了两个朝廷重臣,一定要严加惩处,不过孝宗没有同意。
又过了几年,刘文泰拉拢了不少宫中太监和朝中大臣,再次混得风生水起。弘治十六年,就是公元年,朝廷要重新修订官修本草,整理宋元时期的本草医书,然后加入部分新发现的植物,合编成一本新的本草医书。医院的时候,史书记载“文泰等于草本实懵然”,这个专业性要求太高了,刘文泰这半桶水怎么可能完成得了?太医院当然有真正的名医,但是数量太少,不可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于是只好做公关,请皇帝身边的太监帮忙说好话。
医院实在是编写困难,身边太监又不断求情,孝宗就决定帮他们一把,医院与翰林院合作编写,但没有说谁为主谁为辅。
这下不得了了,翰林院都是进士出身,一直都是写诗词歌赋,道德文章的,一个个傲气得很,不过要编写医书倒也勉强可以,因为当时的读书人,或多或少的都会读一点医书的,但只是作为杂学,不是主业,钻研得很深的非常少。首辅大臣,大学士刘健认为:“岂有词臣为医士校书之理”,他觉得要翰林院编写也可以,但要由翰林院主导,医院的官员,通过考核的也参与编写,刘文泰想着由翰林院主导的话,还不如直接撂挑子,全部给翰林院来编。
然后两个部门相互扯皮,这时候孝宗皇帝又出来和稀泥了:“本草旧本繁简不同,翰林院其遣官二员,医院官,删繁补缺,纂集成书,以便观览。”医院为主,翰林院为辅,一共49人,包括刘医院官员,部分翰林院官员,还有包括当时著名画家王世昌在内的8名宫廷画师,几个太监监工,刘文泰为总编,翰林院虽然心高气傲,但皇命难违,医院合作,编写了一年多,终于完成了《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品汇精要》根据药材的来源,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大部分,共收入药物种,绘制了幅精美的彩图,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非常的直观,可谓是意义重大,后来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也参考了这本书。
刘文泰是总编,负责内容的审定,校阅,因为水平太低,许多书中的错误都没有发现,例如《序例》里将唐慎微的作品写成是掌禹锡的作品,把宋徽宗年号用在宋仁宗时期,这些非常低级离谱的错误,刘文泰都没有发现。
书中收入的新药材也比较少,只有48种,其中有26种,有的只有名称,没有内容,有的与之前的内容重复,是同一药材的另外一个名称而已,这其实也是一个错误,只有22种药材是真正新加入的,这22种新药材之中,有13种来源于元朝忽思慧的《饮馔正要》,另外9种来自其他著作。
另外书中还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些识别假药的方法,还有一些用药禁忌等,同时记载了一些简易的化学知识,比如用炉甘石炼黄铜,用水银炼轻粉,用水银硫磺炼灵砂。
这本书刚刚编完不久,孝宗皇帝就得了感冒,太监张瑜跟刘文泰玩得好,医院的名医诊脉,而是私下让刘文泰、高廷和进药,二人简单问了一下病症就直接开药了,结果孝宗皇帝吃了药之后,流鼻血、口干,折腾了8天之后去世,年仅35岁。
五天之后,大臣们查出,原来这次又是刘文泰开错了药方,许多大臣气愤不已,纷纷要求把刘文泰凌迟处死,但是刘文泰凭借超强的公关能力,不仅跟皇帝身边的太监玩得好,跟内阁的谢迁,李东阳也关系很深,于是两个内阁大臣排除众意,力保刘文泰,最后刘文泰被判流放广西,又活了很多年之后,寿终正寝去世,而张瑜跟高廷和没这么深的关系,直接被处死了。
李东阳因为当时有太多这样滥竽充数的官员玩忽职守,后来明朝万历年间的一个文人沈德符,写了一本《万历野获编》,里面有一句:翰林院的文章,五库寺的刀枪,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形容当时明朝的官员有多么的不靠谱。
刘文泰出事之后,费了好大功夫编写的《本草品汇精要》也被封存在宫廷之中,没有流传开来,本来这种学术性的作品应该是无罪的,但中国官场就是这个样子的,经常会因为一个人的政治错误,而否定一个人的一切,除非遇到很开明的老大,能够包容犯错误之人的作品,严格来说这本书都不是刘文泰编写的,他只是挂个总编的名字而已,但这本书却因为他而被封存,实在是太无辜了。
这本书的原版,后来几经辗转,流入日本,被大阪武田家族“杏雨书屋”私藏,秘不示人。明光宗时期曾经临摹了一本,后来被日本北里东洋医学研究所大冢恭男博士买到收藏起来了。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下令,医院的太医王道纯等人校正原版,但是删除了彩图,只保留了文字,校正本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雍正时期又曾经临摹了一本,后来流落民间,道光末年被意大利德贝斯主教获得,于是带回罗马,如今收藏在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本来这本书并不太被中国人重视,直到近代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评价说,这本书跟《本草纲目》一样伟大,然后这本书就火了起来,连同编写这本书的总编的故事,也被流传开来。
其实纵观刘文泰的一生,跟当代某著名教材主编简直如出一辙,都是特殊政策升上去的,都是八面玲珑,长袖善舞,学术能力差,公关能力非常强的人,都有一本有名的著作,但那著作,都是有水分的,要么根本不是自己编的,要么就是公关得了一个国际大奖,都惹出了很大的事故,但都没有得到大的处罚,历史剧本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