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蚊子
为了躲避夏日骄阳的曝晒和城市钢筋混凝土炙烤,我可爱的闺女白天只能躲在家中的空调房里,到了傍晚才有机会跟着我们去室外乘凉透气。可是,我们虽然躲掉了白天的大太阳,却躲不掉晚间的绿化带中的小蚊子。这些蚊子都是小花蚊子,甚是狠毒,我可怜的娃穿着短裤汗衫才出去一会,就满腿的红肿大包,真是让我做爹的心疼的要死,心想:可恨的蚊子,你要咬人咬我也行那,干嘛咬我的闺女!我真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但却无可奈何:这不,它虽然被我的扇子使劲在拍,用手去打,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向我闺女飞扑而来。算了,我们逃回了家中,因为有纱窗、电蚊拍,家里算是安全的港湾吧。回到家给娃清洗蚊子口,涂上炉甘石洗剂和从老美进口的紫草膏,心中稍许安慰,期望她尽快恢复光滑的皮肤。晚上睡觉,为了更加保险,我们给床加了蚊帐。闺女睡着后,我们就用手电筒再在蚊帐中扫描一番,确保不会有蚊子混进来。
就在捉蚊子的那一刻,不由得让我想起我儿时,每到夏日乘凉后睡觉前,母亲就会拿着一盏除去灯罩露出小火苗的美孚煤油灯,带着我钻进厚厚的白面纱蚊帐笼罩的竹席床上,开始捉盘踞在蚊帐中黑蚊子。由于家在农村,水草丰茂,一到傍晚蚊子就成群结队的出动,嗡嗡作响,就像庞大的轰炸机战斗群。老家的蚊子是黑而大的,叮咬后似乎不会红肿,但嗡嗡声和叮咬的瘙痒让人挺难受的。一般夏天吃晚饭,我们都会在院子里露天吃,幕天席地吹着凉风甚是惬意,但蚊子总是来煞风景,所以经常是点上蚊香、烧上枯草烟熏来驱赶蚊子。但一边熏蚊子,咱人也被熏了,经常是呛着烟吃饭,涕泣横流。吃完晚饭,天热又还早,都要在屋外纳凉等气温下降后再回屋睡觉。于是,母亲就会先用扇子或衣服驱赶蚊帐中的蚊子,然后放下蚊帐后再捉蚊帐中剩余的蚊子。这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事情,于是就兴匆匆跟着母亲钻进蚊帐捉蚊子。只见母亲用煤油灯的小火苗,眼疾手快的把停在蚊帐上的蚊子一个个烧死。手法很重要,不能烫坏蚊帐(危险动作,请勿模仿)。由于那时候的蚊帐是面纱材质,很厚实(不太透风,热),所以一般不会出现烫坏或有火灾隐患,现在的细纱蚊帐就不行了,千万不能用火烫,一般现在的蚊帐一遇到火就烫坏或起明火。
想想古人对付蚊子也是不易,但也有自得其乐的,学生时的语文课本,就摘录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他干过脑洞大开的事,就是将蚊子困在蚊帐里,然后熏上烟雾,慢慢联想着一幅青云白鹤图——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附:我们和蚊子相爱相杀的千年岁月……
——距今年前,《诗经·小星》写道
「肃肃宵征,抱衾与裯」
裯即为蚊帐
那时候的穷人
即使是借钱也要弄一床蚊帐
和蚊子死磕到底
——战国时期
出现了佩戴香囊的习俗
屈原《离骚》写道
「铩又欲充夫佩帏」
佩帏就是香囊
——之后汉代出现了(熏)香炉
人们通过焚烧以避疫
它是文人雅士心爱之物
也是民俗和宗教必备之物
随着香炉和香囊的发明
香料在变化
其功能也在扩大
发展出驱蚊等作用
香囊中的药材
有霍香、薄荷、紫苏
菖蒲、香茅等
香囊随身携带
香炉居家必备
夏秋季节驱除蚊蝇
让人倍感舒适
——南北朝时期
《荆楚岁时记》记载了
端午节人们插艾草
浸泡雄黄酒涂在身上
可使空气清新
还防止蚊虫叮咬
——《后汉书》记载了
「夏多蚊,贫无帱
佣债为作帱」
意思就是
眼下蚊子实在太猖獗了
不管了
欠债买个蚊帐先
冉冉升起的蚊帐
解决了一大生活问题
但是在封建社会
蚊帐不能乱挂
跟穿衣戴帽一样
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24孝图——恣蚊饱血)
——五代十国名画
点击《韩熙载夜宴图》
我们窥得一斑
主人和宾客坐听琵琶
坐榻背后床上
挂有一席黑金花维帐
式样及悬挂方式
跟现代家庭使用蚊帐相似
——在宋元麻棉盛行之前
有钱人会在帐的
色彩、缀饰、纹样
质地、造型等方面
进行合理搭配
以彰显身份地位
可是物理方法也有
漏网之蚊
余音绕梁
--------------------------------------
人蚊大战0VS1蚊暂时领先
古往今来
有很多名垂青史的文人
都咒骂过蚊子
和它们斗嘴
——刘禹锡《聚蚊谣》
借夏夜鬼鬼祟祟的蚊子
讽刺腐朽官僚
诅咒飞蚊被萤火虫消灭
——范仲淹《咏蚊》
显得比较重口味
形容吸完血的蚊子
「饱去樱桃重」
像红樱桃一般
人只是无可奈何
——梅尧臣《聚蚊》
数落了蚊子种种不是
憎恶之意跃然纸上
——蒲松龄《驱蚊歌》
安利了驱蚊妙招
「炉中苍术杂烟荆
拉杂烘之烟飞腾」
——康有为《苦蚊行》
形容飞蚊「虎飞食人肉」
并且誓当聚火焚
决意要将飞蚊赶尽杀绝
……
后来事情出现了转机
——宋代出现了
原始蚊香的做法
其第一次被详细描述
是在《格物粗谈》中
收贮浮萍,阴干
加雄黄,作纸缠香
烧之,能祛蚊虫
可谓「一物降一物」
蚊香的发明可能
和端午习俗有关
也可能和烧香祭祀有关
陆游先生说
「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
用扇子驱赶不了蚊子
进而烧艾草点蚊香
说明在宋朝
用艾草燃烧驱蚊
在民间很常用
并且易取廉价
——明朝《金瓶梅》里记载了
灭蚊的「蚊子灯」
——后来在清代
制出精巧的铜制吸蚊灯
灯捻被点燃后
气流迅速吸入
蚊虫便会被神秘力量
吸进灯盏从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