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业
杂货业包括上杂货和下杂货两类,上杂货经营绸缎布匹、日用百货:下杂货经营茶食糕点、纸张香烛、面酱米醋、佐餐用料、日用杂品等。解放前,倴城上下杂货商共15户,其中上杂货有和顺成、益成合、德聚号、庆升祥4户。最大的是和顺成,在倴城中街中部路南营业,投资人是吴官宅人汤恩筵、王庄子人王聪、宋老永等,属合资商号,年开业,拥有资本金两万吊,并兼营下杂货。当时专营上杂货的店铺,多是有钱人或官宦之家子弟光顾,穷人很少有人登门。其中益成合还兼做钱粮庄和兼营中药及榨油。
经营下杂货的铺号较多,共有11户,较大的数祥聚号,地址在小东门外道北,龙湾子村人于年即光绪二十九年投资两万吊开办,由张士坎村蒋老运负责经营并任经理。这一商号于年停业,共经营42年。
除祥聚号外,较为兴隆的还有瑞生祥、福聚号、德华鑫和正兴公司。德华鑫属天津分号,主要经营鞋帽、化妆品、装饰品之类;正兴公司主要经销卷烟(“大婴孩”牌、“象棋”牌等);瑞生祥经营碱面、煤油、肥田粉(化肥)等。煤油大部是进口,有美国的“美孚”、英国的“大英”、德国的“德士古”、中东地区的“亚细亚”。国外的煤油占领着倴城的市场,而国产的“大华”牌煤油,则被挤出了市面。那时的肥田粉,占领市场的主要是外国的“卜内门”牌,国产化肥在市上根本看不到。
上下杂货商店,都在提高管理水平,以发展壮大自己,着重点是在保证商品质优的前提下改善服务态度,与同行业开展竞争。比如祥聚号自制的糕点质量好,和顺成和瑞生祥则都不示弱,而是在加工糕点时暗中加油、加料以超过对方争夺主顾。这三户自制的“桃酥”,除多加油、加料外,还额外添加核桃仁。因此多年驰名京东各地,吃起来口感酥而味美,光核桃仁就占糕点总重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津、京等大城市也都知道倴城“桃酥”别有特色,因而多到倴城来购买。据和顺成人说,皇宫里的慈禧太后最喜欢倴城的桃酥(实指祥聚号桃酥)。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都把质量视为商号的生命,依靠产品质量迎来顾客,推动本商号的发展。
中西药业
倴城过去曾有5个大药房,经营中、西药类。其中规模较大的数永安堂、兴顺厚、益顺厚3户。
永安堂是梁泡村梁寡妇投资两万吊在倴城中街道南里开办的,聘任乐亭县新寨镇齐老桂为经理,药店办得红火兴旺,自年即道光二十一年开业永盛不衰,直至年因日*进驻,警特骚扰,维持艰难才停业。
兴顺厚是年由乐亭县田庄村田老五从乐亭古河引进3万银元开办的。当时3万银元相当万个铜元。资金之雄厚在集镇商号中是绝无仅有的,刚开业不久就名扬四方,大有名气了。
益顺厚开业较晚,是年乐亭县田庄村田老五又从古河引资开办的,当时投入资金是联币(中国联合准备银行钞票)3万元,只经营了7年于年停业。
那时的药铺,都有坐堂先生(即驻铺大夫),也就是由名望较高、资历较深的中医大夫在商号里坐诊,为患者当场诊断、当场开具药方、当场抓药。药铺里的从业人员,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人员,必须精通药性,对“中药十八反”之类的知识,都能了如指掌,这样就防止了因不懂药性药理而抓错药使顾客造成人身事故。
各药店的药品药材,品种十分齐全,中药和药材进货,都是去安国、祁州等有名望的药城采购,也有直接去产地采购的。至于兼营西药的商号,西药进货渠道都是津、京等大城市。那时,凡是药店都出售“仁丹”、“鼻闻散”、“老笃眼药”之类。这些药品在当时是制药厂家宣传的重点,“仁丹”、“老笃眼药”等广告,城乡墙壁上处处可见。
此外,也有一些规模较小或经营西药的药商,西医赵华德开办的保宁西药房和中西大药房,都是西医坐诊。他们主要销售红伤药、跌打损伤药、消炎药,也销售治花柳病的药,包括德国生产的治花柳病的“”针剂,业务都比较好。
另外,还有4个中医诊所,一个西医诊所,除看病外,还经营药品。
还有几家规模不大的店铺如文具店、鞋帽店、烟草店等。类似的店铺全县每个小镇都有,只是各自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取有舍。比如长凝地处滦州到乐亭和倴城的三岔路口,交通较方便,商号较多,有金银兑换,银元兑换,有山海货、酒厂、药铺、面铺、饭庄、箱子铺、棺材铺、烟业批发、糖类加工、鞭炮加工等。规模较大的有荣盛号百货、公盛兴果鲜铺、福顺祥绸缎庄。
张浩洪谢谢打赏